浅谈瓶颈期

2018-03-243460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点。可能有一些总结更多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探讨,但也希望对所有人都有帮助。

1瓶颈期

1.瓶颈期这个词我们很熟悉,通俗易懂,就是一个人现状能力的极限。 2.前几天有人来问我,他说“现在聊这个话题是不是有点早了” 3.很多人觉得,自己比上一年工作熟练度更高了,某些工作环节效率也大大提升,在对待同类项目懂得如何避坑,貌似正处于一个飙升的状态。 4.今天是3月23号,我们能消化的项目,我们的技术实现和设计能力,包括我们能做出的产品高度,实际上是和上一年的今天差不多。 5.我们并没有一个技术的突破、设计的突破,可以说其实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技能瓶颈,明年的今天还会不会是这样的情况。 6.一个人无论他过去现在积累再多,一定会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颈。

每个人所处的行业,都会存在一个目前业界能力边界,已知能力边界,防御能力边界(自己认为的能力极限)和客观能力边界(真实的能力极限)

猎豹CEO傅盛总结了人三种不同维度的反应。

第一种维度的人,喜欢说“不”。别人说什么,他先说“不”。“我们要做人像识别”“不行”“我们要VR”“不会”……这里当然不包括我们个人能力规划以外的特殊要求,如果有人问工程师们画一幅画出来,当然你可以把他当傻子。如果一个人不经大脑拒绝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种理由说“不”。这是一种最封闭式的状态,遇到边界以外的事情先防御。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参加分享会主讲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我说我得练一下,导演和我说,没关系,放上官网加特技。

第二种维度的人,喜欢说“嗯,但是”,“这个东西是挺好的,但是……”,“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可能会带来另一种负面情况”,或者“你讲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们现在的事情还很难做”。无数的“但是”其实就是无数的借口,这种人办事情谨慎,但缺乏突破推动力。

第三种维度的人,喜欢说“对,我们还可以”。傅盛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们能不能做到不断地说:“是的,不仅如此,我还想要怎样;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怎样。”习惯说“对,我们还可以”的人往往情绪比较高昂,一般最会有机会突破。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时反射弧第一时间回应的是“不”或者“嗯,但是”,我们就已经处在一个能力认知瓶颈。当我们的能力认知边界被触发时,一般会有两种情绪产生:恐惧与愤怒。一只猫发现另一只猫进入自己的领域时,它会开始愤怒,会对入侵自己领土的猫发起攻势,但是它只看到阴影以为是一只老虎时,它会感到恐惧,尽管它只是另外一只比它弱小的猫。

感到愤怒的人往往是对自我能力不足的愤怒,他们出于泄愤,比较粗鲁地直面问题,通宵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当他们突破后,会感到喜悦,会感到爽。

大部分的人出于恐惧而选择逃避或选择把事情延后,先说“不”或者“嗯,但是”,长期困境会让人开始自我麻痹,其中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最为明显,大四或者刚毕业的时期较为明显,出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又不满足于目前的窘境,但又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感觉白天一天没干什么,夜晚不甘心早睡。通过晚睡来证明“我还活着”

3月21日是国际睡眠日,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出了一份(2018年中国的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90后的睡眠均值只能打66分“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入睡”:看书、追剧、看电影、敷面膜、研究菜谱……用晚睡熬夜来催眠自己充实地过了这一天。

第二天早上不愿意早醒,但只要没有什么事要办,没有人约节目,一般第二天醒不来,特别依赖外力的推动,睡到腰痛肩痛或者肚子饿起床吃个饭。 大部分人的现状“用身体上的牺牲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保持着现状的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错觉:我只是目前是这一种状态,这个难点目前的我还没能力解决,但未来的我一定有能力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未来就一定能解决,就是有这种感觉。

工作时间越长,是否竞争力越大?

资历和能力不可能仅靠年龄的自然增长,比我们年轻同时甩我们几条街的人大有人在。

现在每个人可以算下自己从兼职、实习到现在,一共工作了多久?会不会已经有人放慢自己的脚步,开始过上拿着保温杯,开始泡枸杞的日子了。

在这么长久的设计面试里我发现了一个真相,所谓“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如果能力更不上工龄的增长,一直在吃着老本,和刚刚从学校里毕业的毕业生相比,只会越来越没有优势。

为什么吃老本的多年设计师会越来越缺乏优势?

  • 激情(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一想到越是传统企业,感受上越是安逸,很沉闷的一种企业,特别没有激情,俗称老油条。(这里只是描述工作氛围,毕竟传统公司有很多优点,比如看数据说话:我们旁边家公司有一天就是一群40岁左右的人在会议室里放着投影仪对着数据来分析上一年的第四季度。) 我们公司目前整体比较年轻,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但是第一个瓶颈期几乎都是在工作了1-2后出现,如果不知道如何去突破,去改变,工作冲劲就会被瓶颈阻碍,慢慢变得没有激情,甚至怀疑自己要不要转行。而毕业生刚起步,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新知识都是一种进步,都是一次突破,因此干什么都激情满满。

  • 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iOS4时的搜狐娱乐app和iOS9的搜狐娱乐页面 以前的按钮是带高光的,屏幕比较小寸土寸金的,内容显得比较挤 现在按钮是从颜色上有一种克制,另外有些app带渐变,或者是带阴影,随着流量的贬值5G到来,屏幕越来越大,app间距变得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设计行业,审美标准一直在更新,每一年都有设计趋势,腾讯17年更换了logo,QQ空间18年更换了新UI,诺基亚都是坚持按键机导致今天的局面,很有很多其它的例子,对于刚刚毕业的新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坐标,自己又没有特定的风格方式,反而更加容易跟上这些新观点。 而号称“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们往往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有着自己的设计套路,比如很多人习惯了Q版风格后,并且有一定的功力后,他往往不太愿意去接受写实,尽管这些风格已经开始过时,一时不愿意耗更大的精力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 创意 工作时间长,必然会比新人踩的坑多,知道如何避坑,不出错。但往往如此反而习惯性形成一种工作求稳的经验去做事,慢慢地右脑会越来越克制,右脑开发的最佳时期是在婴儿期,婴儿感知不到限制和包袱,另外平时喜欢用双手操作的人比单手操作的人创作性要高,而刚刚毕业的新人是初入职场的另一个婴儿期,反而因为工作经验的缺乏大胆试错,比如愿意用新的工具新的方法去做新的事情。

  • 习惯 做事降低标准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都有定一个职场目标,成为行业大神,于是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未来会成为一位大神,我们都习惯用一个含糊的词来给自己留一手,却不敢说1年后,2年后成为大神,另外是做事习惯降低标准,避开让自己烦恼的事情,人都是喜欢简单的事物,喜欢不思考,最不消耗精力的事件,确实很符合产品体验的一种懒人思维。 简单地重复 平庸的根源是一个人陷入了简单的重复,有些人在读书阶段的时候就很努力地读书,但考试就是考不过别人,绝对不是他个人不够努力,一定是努力的方法错了。

在互联网圈子,软件工具越来越成熟后,工作门槛越来越低,以后的工作不难想象得到,初级代码打开像素大厨可以复制粘贴,初级设计上素材网下载个模板直接套用,貌似已经达到了开个1小时的培训班学会ps基础操作,程序员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如果觉得自己的技能满足基本生产后,就停止了练级,这样的被取代性实在是太高了(虽然人人都会被别人取代,乔布斯离开了苹果iphone5678依然风山水起,但起码不要让自己这么容易就被取代)。 技能够用就好根本就是一种错觉。

如何破局(突破瓶颈和打破老练无能)

  • 记录灵感,跨界学习 人总有那么一瞬间,在睡梦中,在碎片化思考过程中,偶然灵感一闪,俗称的“蹦点子”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因为它是在线性思考中无法整合的财富。 互动环节:播放(小胖妞动画5min,前置知识:该动画如果单从摄影、3D、动画来看,都只是刚好而已,但是当作者把3者技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产生出惊人的化学效果,该动画目前在优酷上预览过千万人次) 2013年,UI设计成为设计界的热点,2018年,不学点UX,UE,UED,GUI有什么区别时,更是已经有一波人跑去研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了。懂技术同时去了解产品基本知识,它可以让自己的技术更有方向,同时团队配合的沟通成本会大大减少。 礼物说创始人胡淼之前有来分享过,前端的知识勤奋一点3年可以去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高度,这个时候可能要去学习一下后台,让能更高效地让前后端有更好的配合,从而达到一个技术的突破。这个建议可能比较适合在座的各位组长或者是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成员。

  • 刻意练习,挑战边缘 刻意练习个人舒适区里的最佳段位,不断地挑战能力边界,或者刻意练习舒适区以外的事物,所有事情的初、中阶段,都需要积累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变。否则越陷越深,最终变得平庸,及时试错。

    • 碎片化解剖
  • 防止偏科:理论知识、软件技法、时代趋势(知识、咨询、手艺) 举个例子,我们要用PS绘制一个伪3D场景,首先学会的是理论知识,光影、造型、颜色等知识,其实要熟练PS工具,用铅笔绘制还是用图层样式加内阴影操作,另外是3D风格的场景现在是演变到什么样的趋势,要实时关注趋势,否则做出一个很low的设计出来。如果只是一味惊叹潮流的视觉冲击,基本功不扎实,也很难有一个自身的突破 现在有些人习惯去学习平台或者公众号文章,优点是资讯内容比较新,缺点是知识不系统,而且被动。
  • 勤于反思,不断输出(温故而知新) 中国式过年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接受知识,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输出内容,但最起码教会了我们如何模仿。多年的工作就一定会积累经验,这些对刚入行的新人都是宝贵的,要把他们形成文档,就像我们平时在交流平台上看到的文章无非都是善于输出的人总结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多总结规律和方法,制作知识体系框架再去打破框架,培养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 建立参考系,小马过河 (千图网、花瓣、behance)先不说千图网的设计就很基础或者behance的很高大上,它们只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模仿的对象,但是如果一直满足于千图网或者花瓣,那么花再多的时间也很难达到国外设计的水平。 自我校正
    • 产品能力:把团队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和封装打造品牌的能力;(在工作中思考:如何我要把这一个项目做得更好,我需要哪些技能。)
    • 战略能力:战略是取舍,是对终局的判断力。(对时间和精力有管理,活到老学到老,但知识是学不完的,要学让你个人产生最大效益的知识:不只是金钱效益、还有生活和世界观)
    • 营销能力:能获取注意力、获取流量,把产品卖出去的能力;(有的人感觉被屈才,被雪藏,往往是自己有更大的能量没有展示出来,不要雪藏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的工作思路,经验,创作,手艺知识炒冷饭:现学现卖,经得过市场的评判留下来的才是被认可的标注,成为不断校正自己学习的方向。)
    • 运营能力:我们强调员工自我管理、持续学习,保持创造力(我们都听说过很多道理,没做到或者没悟到,肯定过不好这一生)
  • 保持热情,不忘初心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粮而工作,当遇到阶段低谷期的时候,你可能想的是要不要换行业了,人的精力和动力都是有U型曲线的,热情也是如此,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一下这是我们的瓶颈阶段,扛过去了再会回头看看,你会欣慰你熬过来了。

沟通能力很重要

我们现在整体都不太擅长沟通,都是偏执行能力较强的倾向,但一个项目一旦涉及到2个人以上,就一定会涉及到沟通。和客户沟通、同组沟通、跨组沟通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状,比如算账、包袱、水分。 同义词近义词太多,人会出现描述错误的场景,我看看怎么说服你,一听就会激起人的防御心理,换成我想想怎么向你解释,会大大提升别人的聆听。
  • 需求发掘:出差必备 例子1:解读:我要更快的马去买菜。 普通商人会把用户需求理解成用户说的话(“我要更快的马”),于是给买家迁来一匹千里马,有设计思维的商人能把用户需求理解成用户的行为目的(“我要到 20 公里以外的唐家市场买菜”)于是在1公里内摆起了菜市场,极少人还愿意走到用户需求的背面,看看有着 7 万年历史的智人物种,从基因深处渴望着什么(“我想要生存、食物、生理平衡”)。这个时候你甚至可以挖掘他可能吃肉、吃豆制品等等需求。
  • 同理心 例子2:客户:我要logo放大,普通设计师把logo调大发回给客户,设计师在沟通下了解到客户是希望logo能够突出,也许可以通过改变透明度、换个位置等方法实现。在工作中,只要涉及到2个人以上,就一定会涉及到沟通,学会沟通才能了解话中本意。所以理论上设计师也要懂基础策划懂产品知识。

快乐工作

互动环节:播放坠楼影片。

在上上周ED会议里ED部门小讨论了这个话题:如何在工作里获得快乐,答案有下-1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认清自己),2找到自己的追求、喜欢、认可、感到成就的事情。(认可才会尊敬这个行业,敬业才能达到专业)内部因素要求我们认知自己,从内心去寻找答案,这也是转正述职想到达成的目的。3不要给自己人脉设限(有些人工作着工作着,貌似朋友越来越少,我们的社会人脉无非就是由任何在工作中合作过的人积累起来的,客户、同伴、协助方、前同事……)外部因素:工作性质、工作成果、工作氛围、自我实现、个人心态、追求、感受、自发组织活动、劳逸结合、不要忘记梦想……假如我们渴望一个昂然向上的团队,首先我们自己的情绪是属于高昂的那一个,不然几乎不可能改变整个局面。

想一想我们人生还要工作30-40年、无论是创业、做生意、全职妈妈、无论在哪,做什么工作,都要找到工作的快乐。如果我们一直不能再工作中找到快乐,一天8小时10小时耗在里面,那这一生一定会过得很压抑,特别是有些人跨省漂泊在外奋斗,特别不容易,希望你们都能尽快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结尾: 回到一开始猎豹移动ceo傅盛说的3种人,“不”“嗯,但是”“对,我们还可以”他之所以能成为猎豹移动ceo,就是因为他有足够能不断说“对,我们还可以”的能力,包括他的心态。另外,要保持空杯心态,要尝试地像小学生一样看待别人讲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别人说的不全对,甚至尝试去相信了之后,会导致自己犯错误,但是“犯错误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拥抱而错失机会的成本,低太多了”。

分享
点赞2
打赏
下一篇:自学插画路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