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活在套路里

2018-04-282455

享受工作系列

人生算法——活在套路里

  • 标准的成功与非标准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昂扬向上,大家都有标准的奔头,从追求过更好的生活到追求财务自由。这种文化惯性在90后这里有了改变,我身边就有很多佛系的朋友,我觉得这些朋友真的挺好的,我们这代人有人开始有了追求非标准化成功的可能,或者说成功有了更多样性的标准。
    2. 引用一张很流行标准化成功的图,财务自由的九个阶段: 财务自由
    3. 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 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
    4. 这两张图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标准化的成功对应的标准化的服务,非常符合市场规律,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正向循环体系。
    5. 这些图片也传达了一个信息,实现财务自由是有阶段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终极阶段,而且即使到了最高级阶段,人生未必自由,每个阶段都人群都被各种稀缺驱赶着,每个阶段的人都有每个阶段的困境和难题,无始无终的稀缺、欲念。
    6. 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个漩涡的本质是追求什么,是稀缺的自由,那自由是什么?自由是稀缺的,精英的自由是自律得到的,非精英的自由是放纵得到的。这个是一个死循环,而且在我们主流的惯性思维下,追求自由和实现自由具体目标载体都落在了钱以及能变成钱的东西。
    7. 这套正反馈系统运行久了,人们就开始反思负反馈系统了,就是意义在哪里,以及意义的意义……认同标准化成功的价值观就追求成为人生赢家,成功的人生怎么实现,认同非标准化的成功又显得佛系避世。
    8. 从我已有的知识和认知体系里,历史上人群的分化一直都是正太分布的,在这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这两个极端的正太分布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做极端化的选择,只是活着,这是事实。向精英兜售终身学习的得到APP不会反复要求某些非脑力工作者要每天听本书。很多脑力工作者也不一定要去考虑这两种极端的处世方式,大家只是在一套又一套的套路里活着、轮换着,没必要思考太多。
    9. 很多人只是不得不重复着工作、重复着生活,我刚刚毕业的时候特别怕重复性的工作和生活,可能正是这种恐惧促使我更加作死的折腾很多东西,学习很多别人的思想实验,试着模仿别人创作一些自己的东西。我常常跟我团队的其他人讲,我们这些没用年少成名的只能努力大器晚成,我常常说我们不努力的话三十而立的我们能立什么,这些话冲击着我自己脆弱的存在感,我也一直跟团队的人分享这些思考以及这些价值思考。所以如果你在我的团队里,活着如果有一天,你愿意思考严肃性话题,思考意义,以及意义的意义,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 人生算法

    1.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你追求标准化成功还是追求多样性的成功,我觉得本质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下之分,要跨过或者要解开这个标准化成功的枷锁的,可以试着调整一下人生的算法。
    2. 标准化成功算法,可以粗略的概括为这一年的财富增长,比去年前年增长了多少。这个算法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条不归路,是没有终点的比赛,每个人都会像企业家那样穿上红舞鞋,随着圈子、欲望和舞台的变化而变化,大概率是累死在路上,比如王永庆这样成功企业家。
    3. 很多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有一个糟糕的价值观,只要你挣钱比人家少,你就会被抛弃。这明显是错误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不同职业对应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就像韩寒说的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所有人都应该冷静的理解一个道理,创业不等于发财,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创业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当员工,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当老板。若你义无反顾,内心坚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准备就去干一番。我经常看着城市里的商铺,一年装修好几次,我常常在想,这些人肯定说没想好,我们是new money不像欧美那些old money,我们追求暴富但是要踏实和运气,不然最终造福装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
    4. 以上两张图的思考角度,其实都是商业范畴内的思考,人类社会产生经济学或者商科这类思维的产生时间并不久远,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历史时间更短,成为商人也并不是一个主流的选择,但是要绕开钱以及能变成钱的东西是标准化成功的算法核心,是很难的。中国古人的人生算法是天地君亲师,但是可见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灵魂没跟上,标准化成功的算法来衡量人生的局限性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开的,历史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还有其他维度没有纳入这个算法。
    5. 人生算法应该是多维度的。和自己的关系,比如健康的身体状况、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周遭的关系,比如同事、同学、家人朋友亲戚;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杠精的存在感。巴尔扎克小说里老葛朗台在商业算法上是标准化的成功,人生算法却是彻底的失败者。
    6. 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算法付出各自的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里那样救赎,所以不能轻易或者无脑的接受别人定义的人生算法,或者活在别人的定义里,尽可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慢就是快,这是我结束了学生生涯才领悟到的。
    7. 我这些年见过很多产品经理,我发现真正有创作欲望的,或者觉得某些地方有不完美想动手改变的,少之又少,他们经常信誓旦旦跟我说自己有当产品经理的冲动,我觉得挺糟糕的,他们很长时间内不知道自己的适合做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肯定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高晓松讲过一个能量密度的概念来衡量有的人适合大城市还是适合小城镇,我自己就特别喜欢信息密度、能力密度特别饱满的东西。这个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尽可能利用空余时间多看看这个世界有什么,再决定自己能要什么,以及适合呆在哪里,适合做什么,把握且衡量这个算法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适合你自己。
    8. 经常反省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的倾向性,其实非常难,很多人都很难把判断自己倾向性的坐标系画出来。很多人习惯拿自己的圈子做参照系,这个具体不抽象,也是可以,但是局限性太明显,我经常建议刚刚毕业来我们公司的人多看传记,实在厌弃读书就看深度访谈,抛开是非看具体的选择,保持自己时刻能被启发的状态。通过博览名人传记或者深度专访,每个人在规划自己人生算法的生活至少不至于被身边人彻底带跑偏。
    9. 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好处是能够看到牛逼人生牛逼算法,对我而言特别有启发意义。举一例子,我最近又买了一套阿西莫夫的小说,我很崇拜阿西莫夫这类人的想象力,我更崇拜的是阿西莫夫老了又续写了最后一部小说,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阿西莫夫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这种人生算法,我觉得非常牛逼。
    10. 再举一个例子,《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巴菲特,这犹太老爷子的财富不是年轻的时候暴富来的,一辈子住着9万美金的房子,开着一俩小破车。
    11. 享受工作,解决生活的困惑,从改变人生的算法开始,从改变对工作认知开始。我有时候在想,人类的婚姻和爱情从割裂走向统一,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工作和生活也有一种走向统一的趋势,统一工作的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工作。
  • 改变对工作的认知

    1.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项好的工作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工作不仅仅是糊口,也是为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2. 调整人生的算法,我们要从改变工作的认知入手,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如果不能享受工作,工作只是一种煎熬,每天像上坟一样去上班是非常糟糕的,毕竟在65岁退休之前每个人的工作生涯都特别长。在职场上,一旦有了混的心态,基本上就与升职无缘了,若干年后,就有被辞退的风险。你以为在职场上混日子是赚了,实际上是赔进去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3. 另一方面,人的转变是缓慢的,虽然有些兴趣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这样才能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4. 通常情况下,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办到的。我一直希望加入我们团队的成员是能够从一个成功跳槽向另一个成功,而不是从一个失败然后再换一个地方失败,希望大家彼此积极合作,少一些遗憾。时光过去了就是过去了,20岁的时候感觉不到时光飞逝,三十岁开始发现老去原来是很容易的事情。
    5. 人生无非“拼”与“熬”,很多时候熬到最后还是拼,那为何不一开始就拼。希望大家积极生活,积极学习,少留遗憾。

本文作者:Andy 芦苇科技创始人、CEO

芦苇科技-广州专业软件外包服务公司

提供微信小程序、APP应用研发、应用UI设计等专业服务,专注于互联网产品咨询、品牌设计、技术研发等领域

访问 www.talkmoney.cn 了解更多

分享
点赞0
打赏
上一篇: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
下一篇:享受工作系列——四两拨千斤